科研進展
蘭州化物所高效靶向智能響應抗腫瘤藥物遞送獲新進展
高效精準藥物遞送是新藥研發(fā)和精準醫(yī)療的關鍵。然而,現(xiàn)有的藥物遞送策略在提高腫瘤治療效果和改善預后方面仍面臨巨大挑戰(zhàn),主要受限于靶向性、精準釋放以及腫瘤免疫抑制微環(huán)境等因素。
近日,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天然藥物與化學測量研究中心海軍人才團隊與新疆大學合作,針對傳統(tǒng)抗腫瘤藥物遞送系統(tǒng)的局限性,發(fā)展了一種“高效靶向+刺激響應+光熱協(xié)同”智能響應抗腫瘤藥物遞送材料。研究人員通過將一氧化氮供體L-精氨酸(L-Arg)負載到具有近紅外吸收的中空硫化銅納米顆粒(HCuSNPs)中,并與腫瘤靶向肽(RGD)組裝,合成AHPR智能納米遞送材料。體外和體內實驗表明,近紅外光激發(fā)下AHPR產(chǎn)生熱效應,誘導納米結構降解并釋放銅離子和一氧化氮,提高血管通透性,促進藥物深度滲透。同時,協(xié)同觸發(fā)光熱治療、銅死亡及活性氧/活性氮風暴,實現(xiàn)高效抗腫瘤效果(體積減少90%)。
圖1. 智能響應抗腫瘤藥物遞送材料設計與制備
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熒光-光聲成像可視化技術,揭示了智能響應抗腫瘤藥物遞送體系的作用機制。結果表明,AHPR組裝腫瘤靶向肽,可主動識別并富集于腫瘤部位,實現(xiàn)高效靶向遞送。并在近紅外光激發(fā)下,通過溫和光熱、銅死亡和ONOO?產(chǎn)生等機制調控腫瘤免疫微環(huán)境,促進DCs成熟,增強T細胞的浸潤和巨噬細胞極化,誘導免疫原性細胞死亡,將“冷”腫瘤轉化為“熱”腫瘤。值得注意的是,AHPR可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αPD-L1) 結合,進一步增強免疫應答率,改善腫瘤治療效果。這一策略為抗腫瘤藥物智能遞送材料開發(fā)和多維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圖2. 智能響應抗腫瘤藥物遞送材料活性評價
圖3. 智能響應抗腫瘤藥物遞送材料作用機制
相關研究成果以“Copper-based hollow mesoporous nanogenerator with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storm generation for self-augmented immunogenic cell death-mediat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immunotherapy”為題發(fā)表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25,688,688-702)上。景泉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邸多隆研究員和海軍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甘肅省科技計劃等項目的支持。